【动态】张维迎:发展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作者: 畜牧相关 发布时间: 2024-02-01 16:32:16

  引言:我们中国的地区差异更大程度上是农村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差距,城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和市场化带动的城市化本身就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我们前面看到的人均GDP差距的缩小很大程度上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有关,城市人口占的比重越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越小,这个当然也可以说与民营企业的贡献有关。

  以下为辛庄课堂学术总导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与《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在2021年12月18日“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就“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这一话题的对话实录

  张维迎:我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结论就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把蛋糕做大,而且可以使得分配更为公平。

  首先看一下市场化指数。京国民经济研究所1997年开始编制市场化指数,现在到2019年的数据。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三个时间有所下降,分别是1999年、2010年和2019年。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化指数与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数高度相关,事实上,市场化的一个分指数就是来自于民营企业,或者说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尽管全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上升,但是各地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总的来讲,东部的市场化程度最高,西部最低,中部在两者中间。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地区间比较理解其他问题的机会,民营经济发展或者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会给中国人的收入带来什么变化?

  下面这个图横坐标是市场化指数,纵坐标是每个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图中每一点代表着一个省。从这个图上面,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平均而言,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企业越发达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以2016年为例,大体来讲市场化程度提高一个点,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上升2237块钱。

  下面主要跟大家谈一下收入分配的问题,包括利润与工资,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再一个是基尼系数,最后讲一下收入的垂直流动。

  我们先看一下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私人企业员工平均工资越高。仍以2016年为例,市场化程度提高一个点,私人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可以上涨1826块钱。

  我们也看到了,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民营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也在上升,但这个不是高度相关。结果是,市场化程度高、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私人企业的工资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占主营业成本比重也在上升。这说明了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收入向普通的工薪阶层倾斜。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下城乡差异。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体上我们可以用城市跟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来看这一点。城乡差距最大的时候是1957年,到1978年的时候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6倍,之后几年有所下降,然后又回升,2003年开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城镇人均收入比农村的倍数跟1978年大致相当。这是全国的情况。

  分省来看就非常有意义了。大家可以看到,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民营企业发展越好的地方,城乡差距可支配收入差距越小。这是2000年,然后我们再看2010年情况也是一样的,2019年情况也是一样的。横跨20年,我们看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减少城乡差距。

  农村贫困化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从这个图可以看到,民营经济发展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比重越低,2010年、2016年都一样。我们进一步还可以看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比重的降低速度也更快,所以这点开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减少城乡差异。

  第三,我们看一下地区间收入差异,就是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来看的地区差异。这个图是各省人均GDP从1952年到2019年的数字,我们从这个图上看很清楚,如果按照人均GDP算的话,改革开放之前的地区差距要比改革开放之后大。

  这里我是用最高收入的省的人均GDP和最低的省比,最高的基本是上海,偶尔是北京。最低是甘肃、贵州,更多的是贵州。1978年的时候,上海人均GDP是贵州的14.2倍,但是到了2019年降到了5倍,之前还有更低的时候。所以从人均GDP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

  我用的另外的一个指标是变异系数,即人均GDP的标准差除以人均GDP。变异系数等于零意味着地区间没有差异,变异系数超过零越大差异越大。这个图形给我们的信息跟刚才基本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这一条红线年的时候地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是最高的,之后在下降到1989年,然后上升,2002年又开始下降,最近两三年又有所上升。总体来讲,我们看到了从人均GDP衡量的话,改革开放前地区之间的差异大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差异。

  当然,农村和城市有别。我们看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有下降、上升,但是到1993年之后基本呈现了下降趋势。城市的情况也类似,在1994年之后呈现出来下降的趋势。

  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中国的地区差异更大程度上是农村之间的差距,而不是城市之间的差距,城市之间的地区收入差距比较小。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发展和市场化带动的城市化本身,就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我们前面看到的人均GDP这个差距的缩小特别大程度上与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有关。城市人口占的比重越大,地区之间的差距越小,这个当然也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贡献有关。

  第四,我谈一下基尼系数的问题。我们用来衡量一般的收入不平等都用这个指数,从全国看,大体来讲改革开放之后,用基尼系数衡量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大致到2010年左右开始下降,最近几年略有回升。

  非常有意思的是,分开各地区来看,可以给我们提供很重要的信息。以2001年为例,这个图上面每个点代表一个省,意味着非公有制企业越发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小。

  2013年的情况也类似,尽管相关度没有2000年高,但相关系数是负的,这在2017年的数据中也有体现。所以总的来说,市场化的程度提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这个地方的收入差距。

  我们还有另外的一个指标,即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人均收入按照五档划分,最高收入的20%和最低收入的20%的可支配收入的比较。我们看到,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这个指标衡量的收入差距也变得越小。

  同时,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般认为财政支出用于再分配,所以应该是减少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情况并不乐观。我们看到2001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越高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大。2013年的情况也类似,直到2017年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这个地方基尼系数平均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了。希望以后可以有进一步的改善,就是财政支出占比越高的地方,基尼系数应该是越低,才越好。

  最后,我再讲一下收入的垂直流动性问题。对市场经济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阶层流动,原来你是低收入阶层后来变成了高收入阶层,或者翻过来。

  这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根据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2006年发表的研究,我们大家可以看到1990年最高收入层20%的人,只有44%的五年之后还在最高收入层,另外56%的人下降到其他收入层了,其中有5%的人进入了最低收入层。而1990年最低收入阶层20%的人,到了1995年的时候有不到一半的人仍然是最低收入阶层,超过一半的人进入其他收入层,其中有2.1%的人进入了最高收入群体。

  据我所知,很多进入排行榜的富人,30年前是穷光蛋,有些甚至20年前、10年前,还是穷光蛋。能够正常的看到富人榜上的排名变化,如2010年胡润榜最富有的100人到2020年的时候只有30人还在榜上,其他70人不在100人榜上了。这意味着现在是最富有的人,以后也会很大的比例离开这个富有群体。我希望能够继续这样。

  最后引用熊彼特那句话,市场经济下的富人俱乐部应该像住满了客人的酒店,总是有人出去有人进来,名字总在变化。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结论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继续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把蛋糕做大,而且使得蛋糕的分配变得更合理、公平。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让我们的财富增加,而且在增加的过程中,有更好更公平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