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红古区:秸秆综合利用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作者: 畜牧相关 发布时间: 2023-12-29 15:42:31

  金秋十月,正值丰收季节。但收获的同时,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成了沉重的“生态包袱”。怎么样处理秸秆,考验着地方农业部门的智慧。今年秋收,兰州市红古区迎来了一场秸秆处理的绿色革命,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还成功地“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成了一项可持续的“绿色财富”。

  10月12日,在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坪台玉米地,一台机器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非常快速地旋转的机器将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玉米秸秆吞入腹中,粉碎、入仓,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亩地的秸秆收割粉碎工作。

  粉碎后的秸秆装车后将被运送到秸秆加工厂,经过氨化处理后被加工成饲料,提供给养殖企业。走进红古区平安镇平安台的“红古西门塔尔牛”红古高端肉牛育肥基地,这些肉牛的主要食物就是由全株玉米转化而来的青贮饲料。兰州泽华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新华表示,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牛产生的粪便再加工成有机肥投放到农田用来改良土壤,如此便形成了一个从种植到养殖的良性循环,既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解决了企业草料短缺问题。

  在兰州绿欣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不断有农户将自己家的玉米秸秆送到这里出售,红古区水车湾村村民陈星便是其中之一。他高兴地和记者说,以前最犯愁的事儿就是怎么样处理地里的秸秆,一把火烧怕污染自然环境,拉回家里又没什么用,堆在地里会影响下一年的耕种。现在好了,有企业收购,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难题,还能增加经济收入。他这一三轮车玉米秸秆差不多能卖100多块钱。1亩地的秸秆能卖1000元左右。

  据了解,红古区农业基础深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培养面积1.69万亩,2022年全区秸秆产生量约为4万吨,其中玉米秸秆占了90%,而玉米秸秆又以适合加工成饲料的含水量较高的青秸秆为主。近年来已有6家企业及合作社在开展秸秆饲料化处理利用,秸秆加工条件较为成熟。红古区的饲料化利用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也较为广阔,2023年全区各类畜禽饲养总量为12.6233万余头(只),年需饲料量较大。再加上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邻近的青海、西藏等地对饲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红古区凭借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秸秆饲料化收储运体系建设条件优越。而最主要的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全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的要求,有利于生态体系平衡,也能有很大效果预防焚烧秸秆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2023年,要建设400个左右重点县、1600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使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3年中央财政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计划的通知》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调整2023年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计划的通知》,兰州市红古区被列为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区,下达中央奖补资金150万元,计划开展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和农作物秸秆草谷比可收集系数监测两项工作。

  为扎实做好试点工作,兰州市红古区农业农村局积极部署,编制方案。通过广泛征集、企业申报、实地核查遴选,支持建立了两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3个秸秆收储点。目前,项目已完成总项目任务的85%。并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发放宣传资料、展示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充分的利用广播、微信、QQ等新媒体,对建设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引导广大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已收储秸秆2.8万吨,回收率为75%,计划全区年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原本一烧了之的秸秆废物利用,不仅实现了防止秸秆乱堆乱放、焚烧污染大气、改良土壤肥力的生态效益,同时还实现了资源节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红古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赵斌说,在推动秸秆高效高值利用的同时,下一步,红古区农业农村局将会继续完善收储体系建设,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