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自费20多万生产秸秆煤

作者: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3-21 11:38:22

  焚烧秸秆,一度是申城天空的一大污染源。最近,崇明一所小学的退休教师叶庭芝自费20多万元,购买了秸秆煤的设备和技术,从农民那里收购秸秆,已成功生产出10吨秸秆煤,被一家工厂买下当燃料。然而,这样做赚不了多少钱。“我的目的不是为钱,主要是想呼吁各方共同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叶庭芝说。

  近日,市发改委等机构制订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推出秸秆机械还田、给予每亩45元补贴等措施。有关人员介绍说,全市每年秸秆总产量约为160万吨,大多以焚烧处理,对环境能够造成很大压力。若用于发电、堆肥等,成本则相当高、机械还田成为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法之一。

  夏秋播种收获季节,焚烧秸秆慢慢的变成了一大空气污染源。为此,上海世博会期间,本市还专门发文,为保证空气质量,对不焚烧秸秆者给予奖励。

  专家介绍说,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其实秸秆的用途是很多的,但是把它们利用起来,无疑会增加成本,所以有些农民直接把它们烧掉。尤其是春、夏播期,麦、稻收种间隔仅10天左右,不快速处理秸秆,会影响播种,加上农业劳动力又紧缺,因此农民‘无奈’选择一烧了之。”农业部门一名人士道出焚烧秸秆流行的原因。过去在农村,秸秆,尤其是水稻秸秆,即稻草被当作柴火用来烧饭做菜,但随着上海郊区液化灶、人工煤气的普及,烧稻草的现象慢慢的变少,怎么样处理成了一桩烦心事。

  67岁的叶庭芝原是崇明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着农村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总想为改善这一状况做点什么。退休后,他决定付诸行动。“了解到有一种秸秆煤技术后,我决定买设备,自己试验一下。”叶庭芝和记者说,他曾多次自费去河南、北京、天津等地考察,然而第一次花8万多元买回的设备,没有生产出理想的秸秆煤。

  去年10月,他又一次北上,花了10多万元买了套设备,又向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请教了将秸秆制成块状燃料的“煤化”技术。工夫不负有心人。近日,他从农民那里收购的50多吨秸秆终于成功生产出10多吨秸秆煤,燃烧效果十分好,已被附近一家饲料厂全部买下,“秸秆煤的燃烧热值虽比真正的煤炭小,但价格也便宜。”叶庭芝介绍说,根据试验,秸秆煤热值可达3500-4500大卡,而煤炭为5000大卡,不过关键是,秸秆煤是一种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少。

  然而,这样做目前赚不了多少钱。叶庭芝给记者算了笔账:包括从农民那里收购秸秆、雇佣负责收购的工人、运输等成本在内,每吨秸秆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400多元,卖出价为600元,“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成本投入要增加,能否找到销路也是个问题,这一个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

  据统计,目前本市秸秆年总产量约为160万吨,其中近30%来自崇明县,其次为金山、奉贤两区。

  不烧,这些秸秆变废为宝是否有可能?崇明县农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说,目前崇明一年产生约40万吨秸秆,其中水稻秸秆比例最大,为19万吨,“岛上已建成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秸秆燃料厂,但目前还未投产,也有用做食用菌和有机肥生产,但利用量微乎其微,目前部分秸秆机械还田,但焚烧仍占特殊的比例。”

  据介绍,这家工厂一年能处理5000吨秸秆,与整个崇明岛一年产生的秸秆相比,显然相去甚远。“由于岛上农田相对是比较分散的,若以这种形式来处理秸秆面临收集、运输等困难,还需要较大的场地来堆放。”该负责人还表示,为生产出的燃料寻找销路也是问题,政府部门不可能强行推销产品。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并含有木质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