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作者: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2-25 11:55:29

  “秸秆变肉”是指将秸秆资源加工成为牲畜的饲料,通过过腹方式,将秸秆转化成牛肉羊肉等畜产品。为提高秸秆饲料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发展肉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出台《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的意见》《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坚定不移地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打造成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工程,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加快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到

  山水蓄能三峡是指利用我省东部山区丰富山水资源,打造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起到调节电网峰谷差、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最重要的包含已建成的白山抽水蓄能电站(装机30万千瓦)和敦化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40万千瓦);在建的蛟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7个站点(总装机920万千瓦)和拟纳入《“十四五”国家电力规划中期调整》的14个站点(总装机172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总装机将达到2930万千瓦,超过三峡装机规模,形成东部“山水蓄能三峡”与西部“陆上风光三峡”双向互济的局面。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是中国中车集团2021年11月17日落位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位于松原市)风电产业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2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为风力发电全产业链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675亩,于2022年2月28日开工建设,7月1日实现产品下线亿元。二期为合成氨和制氢产业,项目将借助“氢动吉林”行动有利契机,提早启动项目建设,力争合成氨和制氢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绿电产业园区是我省抢抓“双碳”机遇,促进清洁能源本地消纳而建设的高技术高载能产业开发园区。主要利用风电等新能源低成本优势,通过建设新能源配套电源,充分的发挥“源网荷储”一体化优势,背靠大电网调峰,通过加强全网统一调度及园区内外协调,打造吉林省新的电量增长点、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增长极。2022年,白城绿电产业园区吉电能谷铅碳电池、吉林聚能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和松原绿电产业园区金风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2023年,我省将逐步加强协调服务,推动松原、白城、双辽等绿电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动建设项目提速增效,提升省内消纳能力。

  “氢动吉林”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旨在抢占绿色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制高点,打造“中国北方氢谷”,培育吉林振兴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规模的氢能产业产值,到203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目前已出台了《“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了《“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吉林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建立了“氢动吉林”行动示范项目清单。2022年10月26日,“氢动吉林”行动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2023年我省将继续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按照“项目盘子充分敞开、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快速推进氢能项目示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推进自主创新、政策试点和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区域。2022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5年,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地增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吉林全面振兴创新引擎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东北亚开放创新枢纽区、创新创业生态样板区、“数字吉林”建设引领区。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务院2022年4月批复建设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面积139.39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公主岭市。示范区以“松嫩平原绿色循环农业”为主题,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心,以“玉米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导,集聚政策、科技、人才、金融、市场等要素资源,提升玉米全产业链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着力解决黑土地保护和玉米产业高效发展的瓶颈问题。2022年,建设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约16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到2024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产值35%。

  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东北地区要更加重视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我加压,主动担当,谋划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战略构想,形成《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报告》报送国务院相关领导。2021年2月,中央财办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来吉林考察,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肯定批示。之后,我省迅速启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规划》编制工作。2022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吉林省将加快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启动实施“千亿斤粮”生产工程。2022年6月,省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说,吉林省已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目前,《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即可批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全方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四良一智”,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采取项目化、规模化、标准化举措,逐渐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到2035年粮食产能新增200亿斤,跨上千亿斤台阶,坚决扛起建设农业强国的吉林担当。

  收获后的玉米散堆露天存放,俗称“地趴粮”。我省大多分布在在白城地区、松原地区,以及梨树县、双辽市、农安县和公主岭市14个县(市、区)。“地趴粮”因堆体面积大、底部通风不畅,存在坏粮风险。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202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4年全省基本消除“地趴粮”。2022年底,西部14个重点县(市、区)“地趴粮”减少70%,其他县(市、区)基本消除“地趴粮”。

  为加快提升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重点病种治疗水平,大幅度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于2019年开始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我省于2021年纳入试点范围。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家国家确定的输出医院,分别在长春市、梅河新区、白山市建设4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加快补齐在心血管疾病、妇科肿瘤及生殖医学等领域的学科短板,加强东部和南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大幅度减少相关疾病的跨省、跨区域就医,一同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在全方面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的县作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我省确定农安县等16个县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双阳区为我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每个试点县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目前,16+1个试点县全部达到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标准。2023年,拟新增19个县(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省县(市)全覆盖。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乡村振兴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吉林省村医“积分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版)》,设计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共58个积分项目,依托省级统建基层信息系统对村医工作任务合理量化,按季度进行绩效考核。目前,全省806家辖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积分制”绩效考核。

  2021年12月20日,《吉林省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把吉林省建设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国家双链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未来产业孵化试验区”。其中,国家双链融合发展试验区旨在统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引领形成产业振兴发展新动能。试验区建设重点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助推支柱产业万亿级跃升行动、高科技引领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和新技术支撑新兴起的产业体系建设行动,到2035年,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产业创新生态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

  2017年开始,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推进吉浙两省“千万游客互换”行动为主线,从市场互联、产品互推、客源互换、行业互动、产业互助等多个角度,持续深化两省文化和旅游业交流合作。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赴浙江开展“千万游客互换”行动吉浙旅业系列对接交流活动,加快打造吉浙对口合作升级版,围绕新一轮深化两省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和对口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将“千万游客互换”行动提升为“千万游客互换”工程,力争吉浙两省新一轮合作期内,游客互换数量再创新高。

  2021年,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按照需求牵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同联动的根本原则,通过搭平台、出政策、树典型、优环境等多种措施,助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两年来,我省基础电信企业结合地方特色,在汽车制造、现代农业、医疗、教育、物流等领域积极拓展5G融合应用发展,推进一汽全连接工厂建设;联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打造全国首个盐碱地智慧改良示范项目,耕地面积增加7.5万亩;建设智慧畜牧系统,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护航规模化养殖全过程,已在8个县区得到推广应用。

  2022年11月21日,在工业与信息化部组织并且开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上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为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和领头羊,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省政府作出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决策部署,出台《关于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的意见》,立足长春,带动全省,加快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全方面提升,建设汽车强省、制造强省。到2025年,产业集群实力逐渐增强,产业生态全面构建,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水平,形成以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吉林、四平、辽源等地区配套集群协同联动的新发展格局。

  长谷是长春新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推动落实吉林“医药强省”、支撑吉林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载体。长春新区依托医药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创新优势,高标准规划18.4平方公里核心承载区,加速集聚医药产业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行业竞争力。力争在5—10年内将长谷建设成为“基因之城,疫苗之都”,形成国际知名、国内最存在竞争力的产业地标。目前,长春新区与国药、同仁堂、华润、九转生物等医药名企开展战略合作,引进落位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产业矩阵初具规模。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为贯彻落实长春市提出的打造“北方美谷”战略设想,立足国家批复定位和自身发展优势,突出“中韩”品牌效应,聚焦医美产业,谋划组建中韩医美研究院、成立中韩医美学院、设立中韩医美学院附属整形医院、导入生长因子等相关产业,建设集生产、销售、应用、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医美产业基地东北亚美谷,构建立足东北亚、面向世界的国际化、高端医美产业生态。2023年启动研究院和展示中心项目,同步组建医美学院及附属整形医院,推进生长因子相关产业导入。

  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是指利用农村的风光资源开发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快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助力美丽吉林建设。我省从2021年起,利用3—4年时间,通过试点示范、复制推广和全方面覆盖三个阶段,在全省9339个行政村,按照每个行政村100千瓦风电或2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匹配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指标,采取政府出资或企业投资的方式,宜风则风,宜光则光,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建设、统一运维。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稳定收益,至少持续20年。2022年共下达6338个行政村77.39万千瓦项目建设指标,试点示范项目已并网发电,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

  长智光谷是长春新区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打造长春市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核心引擎的重大战略载体。依托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及区域重点企业科研优势,引进半导体、光学、电子元器件及设备、航空航天、信息和数字化、智能制造等产业化项目,已集聚优质产业化项目近百个。智能光谷园区占地面积10.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于2023年6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计划引进和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名高端“双创”人才,产值规模超百亿元。

  2022年11月,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吉林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科技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破茧”,达到“四科”标准,即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技术产品;科学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60%以上;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超过5项;年研发投入占年出售的收益6%以上,实现“成蝶”。2023年开始,每年培育“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户左右。

  能耗“双控”是对一定行政区域内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每产生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实行控制的制度。国家下达我省“十四五”能耗强度的基本目标为五年下降14.5%。根据最新要求,国家不再下达各省“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由各省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能耗强度目标自行确定年度目标,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碳排放“双控”是指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为了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国从“十二五”开始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将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纳入约束性指标,定时进行考核评价。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十三五”期间,我省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5.24%,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8%目标任务。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总量来控制,将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下一步,我省将依照国家安排部署,加快推进碳排放“双控”制度实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要求,我省建设了全省统一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汇聚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的政策类、办事类、互动类数据,实现跨系统、跨平台、跨层级、跨地区、跨网站的政务信息资源相互调用和互认。开发智能搜索系统,提供模糊检索、多条件组合检索等功能,实现各级政府网站“一站搜多站”。我省不断推动各级各类政务信息在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更规范的集中展现,持续优化智能搜索功能,进一步实现各类政务信息查得全、查得准、查得快,并增加政策订阅、政策直达、智能推荐等服务,逐步探索“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的数字化信息发布方式。

  一网通办就是打通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群众只需操作一个办事系统,就能办成不相同的领域的事项,解决办不完的手续、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等“关键小事”。2022年,我省已有10380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11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023年,推进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发生率达到85%以上。到2025年,全省政务服务流程和模式持续优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全方面提升,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发生率达到90%以上。

  依托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为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提供网上政民互动的总入口,建立统一政务信息知识库,提供普遍的问题解答参考。2020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上线智能问答系统“小吉”,用户可便捷高效获取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提供的政务信息与服务,网民可在用户中心“一站式”查看省长信箱、厅(局)长信箱、市长信箱等留言答复信息,并可就政策直达信息进行评价和留言。

  长春智慧法务区是由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新区三级共建的重要功能平台,旨在汇集各类优质法律、咨询、财税等资源,打造“立足吉林、服务东北、对全国、影响东北亚”的法律服务高地。2022年7月18日,长春智慧法务区揭牌运行,现已落位长春互联网法庭等44个项目。2023年,将按照“强功能、聚资源、引人才、兴产业”发展路径,秉承“专业创造价值,智慧成就未来”发展理念,引进高能级法务功能项目,拓展法律及咨询业务,建设智慧法务产业生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品牌,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服务。

  为提升政银企对接工作的深入性和有效性,2023年,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将会同省直部门联合开展“金润吉林”政银企对接活动,根据科技、文旅、制造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名单和融资需求信息,推送至金融机构开展精准对接,定期会同有关部门线上线下宣传金融助企政策和银行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知晓度和覆盖面。同时,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保障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2020年11月5日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签署,2022年1月1日生效。2022年1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目前,组织企业参加RCEP线期,参加“中韩贸易线上推介会”“中国—新西兰经贸对接会”“中国—泰国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经贸座谈会”等活动30余场。下一步,将继续组织RCEP线上线下业务培训,指导企业利用RCEP关税减让及通关便利化规则,组织日韩、东盟等国家系列经贸活动,扩大我省与RCEP国际贸易规模。